一、劫持现象与表现形式
用户在使用移动时,常遭遇以下异常情况:

- DNS劫持:通过篡改域名解析服务器,将用户访问的合域名指向IP地址。例如,用户输入正确网址却被解析至广告投放服务器113]。
- HTTP会话劫持: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注入广告代码或修改内容,常见于未加密的HTTP协议连接816]。
部分高级劫持手段甚至利用手机系统漏洞,通过预装软件(如天气类、清理类工具)长期驻留后台,实现定时窗59]。
三、用户权益侵害与安全风险
- 隐私泄露:劫持过程中可能窃取用户地理位置、搜索记录等信息,部分例显示程序会拦截短信验证码47]。
- 财产损失:诱导下载的软件可直接操控支付功能,天津某例中受害人卡被刷三资金4]。
- 设备性能下降:后台进程持续运行导致手机发热、卡顿,华中某黑产团伙件显示50万台设备因此性能受损5]。
- 律风险:用户可能因访问劫持后的页面而卷入、传销等1012]。
四、应对策略与防护方
- DNS配置优化
- 加密传输化
- 终端防护措施
- 路径
- 向运营商提交书面,要求关闭广告推送服务1214]。
- 通过工信部申诉平台(https://dxss.miit.gov.cn )提交证据材料,典型例显示72小时内可终止劫持行为1214]。
五、行业与技术趋势
2021年网信办启动“清朗·移动应用程序窗”行动后,窗量下降50%3],但劫持手段转向更隐蔽的技术形态。未来防护需依赖多方协同:

- 非应用界面窗:手机待机状态或浏览器首页频繁出游戏、电商类广告,且关闭按钮设计隐蔽13。
- 页面制转:访问正规时被重定向至、等页面,部分例显示转伴随背景音乐810。
- 流量消耗异常:后台程序通过劫持持续加载广告内容,导致用户流量激增57。
- 诈:部分劫持行为与电信诈结合,诱导用户下载含木马的应用,远程控制手机实施资金412]。
二、技术实现原理
运营商劫持主要依赖两种技术路径:

- 企业责任:互联网平台需化广告审,如安全中心通过动态攻防体系识别劫持行为5]。
- 技术升级:推广DNS-over-HTTPS(DoH)协议,从传输层杜绝解析篡改1617]。
- 律规制:上海、天津等地已将劫持广告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范畴,明确运营商需承担举证责任34]。

运营商手机广告劫持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普遍面临的安全威胁。其本质是服务提供商通过技术手段,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,制插入广告或篡改请求,严重侵害用户权益。
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