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电信作为心出口节点运营商,承担带宽份额,际出口带宽达2Tbps。其上海际是主要枢纽,并通过多条际海缆(如TPE泛太平洋光缆、APG亚太)连接。同时,电信在内千兆宽带渗透率达27.7%(截至2024年4月),固定宽带用户超1.8亿户[[1][6][7][11]]。
- 移动际出口带宽为2.5Tbps,用户规模居首,有线宽带用户总数突破2.9亿户(2023年数据)。其技术创新聚焦"天地一体化"通信,例如"鸿雁星座"低轨卫星计划与6G研发,显著提升骨干网传输能力[[1][6][8][11]]。
- 联通际出口带宽1.5Tbps,在宽带速度方面表现突出:中位数达208.59Mbps,延迟仅25毫秒(2023年评测数据)。其AS4837(169网)和AS9808(A网)构成双出口架构,覆盖家庭与企业级需求[[4][6][11][3]]。
内带宽能力与千兆升级
- 用户规模与增速:截至2024年4月,全固定宽带用户总数6.49亿户,其中1000Mbps及以上用户达1.8亿户,占总数27.7%,较上年末提升2个百分点。家庭户均接入带宽增至476.4Mbps/户,同比增长19.9%[[2][7]]。
- 区域差异化:京津冀地区千兆渗透率(29.3%),东北地区较低(18.9%)。东、中、西部千兆用户渗透率分别为28.6%、28.2%、27.7%,反映区域数字化进程差异[[2][7]]。
- 端口能力:全10G-PON端口数达2499万个(2024年),支撑千兆接入;光纤端口占比96.6%,奠定高速基础[[2][7]]。
际出口架构与增长逻辑
际带宽采用Mbps/Tbps标准化计量,由运营商分级管理:

- 骨干网层级:运营商通过、上海、广州等际过滤数据,并连接节点。例如电信的际流量需经筛除信息后返回海缆站[[10][6]]。
- 带宽分配结构:除三大运营商外,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(CERNET)等专用亦分配独立带宽。以广西大学为例,其教科网出口需20Gbps带宽及数万IP地址资源,凸显教育机构对专属出口的依赖[[6][14]]。
- 历史增长趋势:2002-2007年为期(年增速超200%),近年稳定在20%-40%。2007年总量仅312Gbps,至2022年增长近60倍,支撑数据互通需求[[6]]。
未来,运营商将持续扩容际出口带宽,并优化路由调度与多节点备份(如IPv6互联),以匹配数字经济化需求[[6][11][14]]。


各运营商宽带出口带宽的发展体现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影响力。根据际出口带宽总量数据,截至2022年底已达18.47Tbps(约18,469,972Mbps),较2021年增长33.5%。这一规模主要由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分级承担:

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