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以通信资源为心的资源驱动模式
传统运营商的心资产是通信基础设施。其商业模式高度依赖覆盖质量与用户规模8。通过(如基站、光缆)形成资源壁垒,再以月租费、通话时长套餐、流量包等标准化产品向用户收费9。收入结构以用户订阅制为主,如移动业务通过ARPU(用户平均收入)衡量收益9。这种模式调规模效应,例如通过集中采购设备降低成本,利用用户基数摊薄运维支出3。

三、增量扩张与管道化困境
传统模式的增长逻辑依赖用户规模扩张。在行业成长期(如3G/4G普及阶段),通过号码资源独占性获取新增用户红利8。但随着市场饱和,露两大瓶颈:

二、垂直化业务链条与层级化管理
传统运营模式采用"研发-生产-销售-服务"的线性流程3:

- 增量不增收:用户总量增长但ARPU持续下滑。例如2012年后,移动用户突破8亿,但语音业务收入年均下降5%8;
- 值被管道化:OTT服务商(如微信、Skype)利用运营商提供替代服务,分流话务量与短信收入,运营商沦为"数据管道",难以分享上层应用收益[[4]8。
四、数字化转型中的模式迭代
面对挑战,运营商启动三重转型:

- 市场导向有限:业务设计以能力为出发点,而非用户需求。例如早期语音套餐设计基于通话计费系统技术框架,而非消费场景8;
- 渠道依赖线下实体:依赖自有营业厅、商体系推广业务,服务流程标准化但灵活性不足3。移动2010通过超10万家实体网点实现用户渗透9;
- 封闭式服务生态:业务开通、故障处理等环节需用户主动触达运营商,缺乏主动服务机制6。
组织架构呈现金字塔型层级:总部制定,省责本地化运营,市县单元执行落地9。这种结构保障了的统一管理,但导致决策链条长,创新迟缓8。

- 能力升级:从通信网向"算力网"延伸。联通构建算力智联网,实现算力智能调度7;电信部署AI服务器超4000台,支撑智能化服务5;
- 业务融合创新:整合基础通信与增值服务。例如移动将5G与AI结合,推出实时翻译的新通话业务7;联通通过MaaS平台提供150余个行业模型,覆盖工业制造、城市7;
- 运营机制:引入互联网化合作模式。在政企市场,运营商与SI(业务集成商)共建生态,通过项目制、分账模式开拓ICT综合服务10。
传统运营模式正经历从"资源垄断"到"能力开放"的深刻重构,其底层逻辑已从规模竞争转向算力、数据与生态协同的复合型竞争[[5]7。
运营商传统业务运营模式的心是以基础通信为依托,通过规模化运营实现商业值。该模式以语音、短信、数据接入等联网通信服务为主体,构建了贯穿用户生周期的标准化产品体系。其运营架构主要包含以下特征: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