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运营模式的心分类与利弊
- 自主运营:人自建团队管理机场,控制权高度集中。优势在于可依托或人资源推动周边产业招商,但专业运营易受行政干预,安全管理易被削弱。例如密云穆家峪机场由方直接运营,但部分地方主导的机场因专业能力不足陷入效率困境[[1][4]9。
- 通航运营:常见于早期通航企业配套的机场(如农林作业)。虽贴近企业需求,但易引发其他通航对公平性的疑虑。若未设立独立运营实体,难以吸引外部合作[[1]3。
- 第三方托管运营:近年兴起的专业化模式,由专业团队代管运营权。其优势在于:
二、现实困境:投机行为与可持续难题
部分通用机场因前期失当陷入运营危机:

- 产业圈地遗留问题:如福州竹岐直升机场通过配套地产开发获利,但主业依赖关联企业输,最终因金汇通航资金链断裂被拍[[3][5]9;
- 政企目标错位:PPP模式中,企业追求短期收益与产业愿景冲突,导致华东某机场与地方关系紧张[[3]5;
- 财政依赖风险:西部某有机场因地方债务拖欠运营费,第三方撤资后陷入闲置[[3]9。
三、破局方向:专业化与智慧化升级
- 科学评估财务可行性:需精准测算航空性收入(起降费、机位租赁)与非航空性收入(研学、商业),盲目5;
- 松绑与分类管理:2024年《通用机场管理规定》化“放管结合”,按机场规模与公众开放程度实施分级许可或备,降低小型机场合规成本10;
- 数字化转型赋能:智慧运行管理系统(如2025年上海首发的SaaS平台)实现飞行保障、安全监管全流程线上化,提升协同效率与数据追溯能力8。
未来,通用机场需从“重”转向“运营”,通过专业化分工与技术创新,构建可持续的低空服务。


通用机场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,其运营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行业可持续发展。当前内通用机场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模式:自主运营、通航运营及第三方托管运营,每种模式各具特点与挑战1。

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