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定义与基础架构
共线运营的本质是不同线路列车在物理交汇区段(如铁路轨道、隧道)交替运行,共用车站及轨道资源。该模式需依托两类基础设施:

- 支线式共线:支线列车汇入主线运营,如天津5/6号线初期在中心—李七庄段共线3。
- 平行式共线:多主线共享同一通道,典型如东京筑波快线,通过越行站实现快速列车超越慢车,形成四级速度列车混跑13。
技术难点集中于行车安全控制:
- 成都采用"线网-线路-现场"调度,动态调整18/19号线共线段发车间隔,确保列车追踪距离符合安全冗余2,7。
- 信号系统需支持多线路列车身份识别,如共缆监控技术中每列车赋予编码,实现65536级地址管理12。
三、经济效益与值
共线运营的心优势在于资源集约化:

- 联络线/接轨站:如成都18号线与19号线通过天府站(不含)至天府机场北站区段实现共线2,5,7。
- 多线兼容设施:共线段需配置统一信号系统、供电标准及站台设计。例如上海3/4号线在宝山路—虹桥路段共用轨道,要求列车编组、控制系统完全兼容4。
二、运营类型与技术分类
根据线路拓扑关系,共线运营可分为两类:

- 降低基建成本:重复轨道资源,天津5/6号线共线段节约工程超20%3。
- 提升运输效能:长三角高铁网中,沪宁城际铁路日均客流超30万人次,单日营收达8000万元,部分归功于与沪杭高铁共线运营的协同效应6。
- 化枢纽衔接:成都双机场通过18/19号线共线段实现45分钟直达,激活天府新区与温江、双流的城际联通5,7。
四、挑战与发展趋势
当前共线运营仍面临跨制式兼容瓶颈:市域铁路与因车型、信号差异难以互通。天津津宁线尝试与Z2线共线时,需重新设计接触网电压与列车控制系统3。未来方向包括:

- 动态运力调配:根据客流峰谷调整共线区段班次,如成都在早晚高峰加密19号线班次5。
- 多网融合:"干线铁路-城际铁路-城市"三网信号互通,支撑长三角中的宁杭高铁二通道日均300对列车共线能力6,13。
共线运营不仅是技术整合的产物,更是交通从"单线独立"向"系统协同"演进的关键路径。随着调度算与兼容技术的突破,其将在城市群通勤、多枢纽串联领域释放更大潜力。

共线运营作为交通高效组织的重要模式,指两条或多条交通线路在特定区段共享轨道或路径,形成多线路共用同一基础设施的运营形态。其心在于通过资源整合提升系统运输效率,具体表现为以下关键维度:
相关问答
文章来源:
用户投稿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